平定陶冶历史悠久,原材料质优量丰,手艺人技高数多。据山西《平定县志》记载:晚清民国时,平定有手工陶业作坊,皆生产日用陶器。后经有识之士提议,聘请宜兴紫砂名匠,指导制做出了色泽自然,淳朴古雅的具有地方风韵的砂器。
平定紫砂,器类丰富,造型多样,装饰各异,尤其“仿生树桩”装饰风格与金文、诗句、绘画装饰搭配,颇具特色,其中所蕴含的那种文人雅趣与平定“文献名邦”的精神内核相得益彰,故诞生之后即名噪一时,“堪与南制货物(宜兴紫砂)相媲美”,逐渐形成,“南宜兴,北平定”的品牌格局,成为一张响亮的文化名。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本期收藏版立足古州,特精选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平定紫砂作品,和读者共赏。
铺首衔环汉洗铭对瓶,椭圆口,直颈,斜肩,长方体身,座足外撇。肩下饰贴塑模印 38 个寿字,瓶身左右各塑铺首衔环,底座饰贴塑蕉叶纹。方瓶的一面刻篆书“章和元年堂狼造”及隶书“摹汉章和洗铭七字白纯束敬制”等字样,另一面刻山水图:崇山层峦叠嶂,松树挺拔葳蕤。并题诗“翠叠春山又几重,绿阴深处万千松。熏风更带微寒意,吹得诗翁策短筇云亭”等,底款为“平定陶业公司”六字篆书。
此对瓶器型巨大,胎体细腻,是平定紫砂的精品。首衔环是汉代画像石刻的一种图案,它是由饕餮逐渐演化而来。饕餮是一种中国传统的神兽,因为这种神兽凶恶、贪婪,所以一般让其衔环,作为铺首置于大门上,用以驱邪,在此起装饰作用。“章和元年堂狼造”是描摹汉章和洗铭上的篆书。
洗铭文字是刻在铜洗底部的文字,洗是古人盥洗时用来盛水的器皿,相当于现在的脸盆。因为主要使用青铜器铸造而成,人们习惯把它们称为铜洗或青铜洗,又因为今天存世的铜洗多为汉代制造,人们又把它们称为汉洗。它最早出现在战国晚期,《仪礼》“设洗直于东荥”,郑玄注:“洗,所以承盥者弃水器也。”洗一般作圆形,敞口,直腹或敛腹,平底,有的器壁两侧有辅首衔环,内底常有双鱼或羊做装饰,铭文多见吉祥语或纪年铭。章和是东汉汉章帝刘炟的年号,章和元年就是公元 87 年。此铭应该是纪年铭。
“富贵寿考”插屏,平面长方形,高 40 厘米,宽 29.5 厘米,紫砂胎质。正面红釉,剔刻牡丹,几束盛开的牡丹,花朵鲜艳夺目,层次分明,叶子脉络清晰,舒卷自如,好似微风吹拂中婆娑起舞,极有动感,又如一位国色天香的姑娘,翩翩起舞,楚楚动人。行刻流畅,刀法俊逸爽利。左上角雕刻有“金衣瑞羽”四字,以及“乙丑孟冬之月””平定厂””南云刻”字样,交代了插屏制作的时间、制作的工厂和雕刻之人。背面黑釉,刻题富贵寿考,下为叙事长文,落款内务部记名前平定县知事吉廷彦敬题。整件作品书画兼具、相得益彰,体现了平定紫砂素雅的特性。
该插屏为文房陈设用器。为时任平定知县的吉廷彦在转任前送于山西巡按使金道坚的礼物。插屏内文记述了吉廷彦为官之初即受知于金道坚,并在金升任山西巡按使后前往拜谒,对谈获知这位按台大人在负责山西全境治安之时,体察民间疾苦、整饬吏治、诛缴匪徒,使得民心安定、路人称颂的事迹。作为一心为民的清官,吉廷彦定是倍感鼓舞,故在即将转任的 1915 年冬,特意让平定工厂制作了一方紫砂插镜赠与金大人,以谢知遇之恩。而 1915 年正是平定紫砂改良大获成功之年,该插屏也成为平定紫砂的早期代表作品。
紫砂五件供器,红紫砂材质,由香炉 1 件、烛台 1 对、花觚 1 对组成。香炉呈鼎式,子母口,沿上有双耳、束颈、鼓腹,腹面阴刻“日利千金”四字,腹下有三足,足上兽头虎足,烛台小口,长颈,下有托盘,座束腰,近足处外撇。花觚大撇口,长颈,球腹,足外撇。器物釉面红润,造型规整,素朴文静,高贵雅致,且一套完整,不失为见证民国时期社平定社会文化风貌和紫砂生产工艺难得一见的珍品。
五供,是民间祭祀用盛供品的五件器皿,又称泰山五供、佛前五供。由香炉一只、烛台与花觚各一对组成,香炉为点香礼神之用,花觚为供花之用,烛台为点灯之用,五件器皿成一套,合称五供。摆放于宗祠庙宇,祭奠先祖(或信徒供奉神、佛)用来安放香、花、灯、水、果等供品。
五供一般有玉石、铜、锡、瓷、珐琅等材质,大多工艺考究、造型古朴。道教中,称五供为五献。在拜表、炼度、施食等仪式中都有五供一节。其法乃是将五种献祭品,即香、花、灯、水、果献于神坛之上,道士称:五献皆圆满,奉上众真前,志在求忏悔,亡者早升天。
“三友”红泥壶,口径长 34 厘米,底径 48 厘米,高 14 厘米,方口,束颈,扁腹。松干形凸钮,竹节形弯流,梅干形曲柄,造型独具匠心。一面口沿下刻“逸民氏制”,字下五片竹叶,翠竹一枝与流相接。另一面沿下刻“三友”,三朵梅花绽放,两朵含苞欲放,一分为二的梅枝从柄上横斜而出。松干形盖钮坑坑洼洼,上端枝上结着六个松球。竹宁折不屈,梅傲然挺立,松四季长春,民间的“岁寒三友”在此集于一身,让人看了不由肃然起敬。底款为“平定复新工厂”篆书。
“三友”即“岁寒三友”,指的是坚忍不拔的苍松、直节中空的翠竹、傲雪凌霜的寒梅,因为三者都有终年不凋、刚毅坚韧的高洁风格,所以被世人美称为“岁寒三友”,是人格高尚的象征。苍松在万物萧疏的隆冬依旧郁郁葱葱、精神抖擞,象征着青春常在和坚强不屈,在文人墨客的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地位。翠竹因竹茎中空而喻谦虚,竹节分明而喻有节操,常年不凋、坚贞挺拔而喻高风亮节,备受文人雅士的青睐。梅花因不畏寒冬、傲然卓立的高贵品格,同样也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故称君子当坚贞如梅。
逸民即江祖臣,字案卿,江苏宜兴人,清末民初制壶好手,人称“狮球王”。民国四年,和吴云根等四人到到山西平定平民陶器厂任技师,传授制陶技艺,这把“三友”紫砂壶,就是当时江祖臣在平定烧制的紫砂壶。
孔雀蓝挂釉紫砂竹节壶,沿口、短颈、鼓肩、筒形腹、矮圈足,高 6 厘米,口径 5.8 厘米,底径 6.5 厘米。造型取材于竹子,竹腹一节,粗壮扁矮,稳重而挺拔。壶流二节,刚直遒劲。通体施孔雀蓝釉,釉面光洁细薄,釉色鲜亮明艳,古穆而不失幽靓,观之赏心悦目。一面用墨彩书“兰为王者香”五个楷书大字及“平民工厂出品”六个小字;一面用简略的笔画绘墨彩兰花一束,几片纤细的的叶子,几朵淡淡的小花,淡雅而婀娜。器底素胎,款识为“平定知事吉廷彦监制”篆书。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壶把损坏,壶盖丢失。
吉廷彦,字硕卿,号东圆,山西翼城人。民国二至六年担任平定县知事。曾挂帅参与平定砂器改良,使平定紫砂获得了新生,发扬光大。
紫砂挂釉是借鉴瓷器施釉工艺形成的产品,它是在烧成的紫砂素器上施釉上彩,再入窑进行二次,甚至多次烧制而成的,工艺复杂、耗时费力、制作成本高。紫砂挂釉工艺让紫砂器有了跟多的表现形式,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也使日常清洁护理更加方便。但是釉料掩盖了紫砂固有的天然肌理,也将紫砂泥特有的透气性埋没掉,不利于散热、保鲜、驻味,故一般不在茶壶上使用。平定的紫砂挂釉器物,釉面光亮,釉层较厚,不透明。造型多样,主要应用在笔筒、水盂、印盒等文房用品和瓶、盘、盆、罐等陈设品上。
注:本篇素材取自互联网,用于宣传紫砂文化。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